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今天,二维码技术已经成为了线上线下连接重要入口。扫码支付、认证等已经成为了人们消费和生活中新习惯. 然而,恶意二维码出现给用户安全带来了潜在威胁。
恶意二维码是指通过恶意软件或者病毒程序制作出一种具有欺骗质二维码. 它通常嵌入在虚假网站、应用程序、垃圾邮件、短信等中,利用人们好奇心和信任心理引导用户扫描二维码,实现恶意目.
恶意二维码常见场景如下:
在校园中,不法分子冒充班主任微信在学校群内发送收款二维码,要求学生缴纳费用,给家长们造成经济损失. 为了防范此类欺诈行为,我们应该对群内各种二维码提高警惕,不轻易扫描不明来源二维码。
有些骗子会在共享单车上解锁二维码上覆盖粘贴一层新、底透明二维码,或者在车上贴上打印纸. 如果在解锁过程中要求转账或者下载软件时,一定要注意辨别资金去向和软件来源.
一些不法分子通过赠送小方式,诱导人们扫描二维码进行注册并填写个人,随后将这些与资料打包卖给一些“推销”公司或者诈骗分子。为了保护个人安全,我们要谨慎对待扫描未知来源二维码.
不法分子会伪装成创业大学生,利用群众善心邀请他人帮助扫码助力并填写个人,二维码管理系统从而获取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保持警惕,谨慎对待陌生人提供二维码.
恶意二维码危害不容小觑,以下是一则真实案例:
央视新闻直播间曾经报道过一则新闻,湖北武汉一位用户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后,其余额宝中4万元被迅速转走. 安全专家介绍说:“二维码可以包含各种内容,用户扫码后很可能会下载一个木马病毒到手机中,导致用户支付宝密码被盗,从而遭遇财产损失. ”
为了保护个人安全,我们需要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关注来源:对街边各种二维码提高警惕,不轻易扫描不明来源二维码,特别是假冒停车罚单上付款码等.
安全扫描:利用手机管家等二维码安全检测软件帮助判别是否是恶意网址,背后是否有恶意软件.
分辨真假:当扫描共享单车解锁二维码时,要注意辨别是否有覆盖在上面二维码。同时,在转账或者下载软件时要仔细核实资金去向和软件来源.
保护付款二维码:在创建个人付款二维码时,一定要确保安全,不要将二维码随意分享给他人,以防个人被滥用.
保护个人安全是每个人责任,通过加强对恶意二维码防范意识和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权益. 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营造一个安全可环境。
原文参考链接:防范恶意二维码攻击.